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目标迈进


2017-12-22

持续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孙新志 李佳黛)记者日前从保税区管委会获悉,今年前11个月,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好发展势头,规上工业产值356.5亿元,增长1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4亿元,增长14.6%;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内资和自营出口分别完成4.6亿美元、169.6亿元和260亿元,占年计划的83.2%、91.7%和100.1%。截至12月15日,新增市场主体4396户,同比增长40%。这得益于自贸区落地后保税区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和政策功能的不断突破。

  保税区作为大连自贸片区区块之一,为加快自贸区建设,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于年初推出《助力自贸试验区建设创新举措》1.0版,围绕行政体制改革、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开发开放6大领域和港航物流、航运金融、国际贸易、临港产业4个产业方向出台53项创新举措。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19项,取得阶段性成果19项,另有15项正在加紧推进中。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保税区实现行政审批单一窗口办理,纳入办理246项审批事项;实现企业名称核准、股份及集团公司设立的独立审批权限;告知承诺制、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行建筑师终身追溯制、诚信体系建设等均得到落实。投资便利化程度的加大,使保税区赢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今年以来新增的4396户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合计371.71亿,同比增长103.28%。其中,新注册企业3207户,注册资本合计370.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5%和104.69%。

  坚持创新发展,保税区复制推广国内其他自贸区的创新经验纷纷落地,现已完成116项复制推广任务,其中许多政策创新还是国内首创,如口岸监管单位协同建设“三互”大通关格局、海关先行先试“归类尊重先例”、“保税混矿”监管创新带动港口转型升级、检验检疫企业远程自助放行系统等。受益于这些“新政”,保税混矿业务于12月上旬首破千万吨,成为全国首个年混矿业务量超千万吨的矿石码头。大窑湾港区前11个月完成海铁联运37.8万标箱,其中中欧班列388列,货物3.1万标箱,同比增长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改革开放试验田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指明新的方向。记者了解到,瞄准自由贸易港目标,保税区将推出《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自由贸易港申办新举措》2.0版,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完善金融服务、发展临港产业等方面提出43项新举措。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监管制度,继续鼓足干劲,朝着高端产业集聚、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港区砥砺奋进。


责编:新闻中心